消息

全部已读 ×

2017年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简介:

2017年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内容:

2017年12月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pMDT专业委员会、医学参考报疼痛学频道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2017年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宾酒店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问题、争议、合作、共赢”。

 

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教授主持开幕式

 

冯艺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共同致力于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的麻醉学、外科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各位专家、同道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期待此次会议上各领域专家能尽情分享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探讨、交流、碰撞,加深学科之间的了解,促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与融合。相信通过未来大家的携手努力,镇痛之业可待玉成。随后,冯艺教授介绍了参加此次大会的各学科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老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首先向大会致开幕词

黄宇光教授指出,随着医学各个学科各自向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条框分割,临床中出现了很多由于学科之间相互缺乏沟通、了解而导致的医疗管理盲点问题。围术期急性疼痛是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北京麻醉学分会为此于2014年成立了pMDT(多学科疼痛管理专业委员会),由冯艺教授牵头,已经探索出一些成熟的经验,正在逐步将向全国推广。中国古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已经是由分走向合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单纯地追求以量取胜、各自为营向多学科紧密协作以保障我们患者医疗品质的方向转变,而这个转变的核心就是患者的良好预后和生存质量。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致词

王杉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医疗模式正在从过去的缓解和治愈疾病转向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合作(MDT)将成为一种常态。而pMDT(围术期疼痛管理)正是多学科合作的典型的、具体实践的体现,代表了一种新的理念和价值观。麻醉科作为围术期疼痛管理的平台科室将会承担更多的将多学科力量汇聚在一起,围绕着患者的良好预后和转归问题进行多学科协作。国际上比较早提出MDT理念,中国这几年在这一理念的践行上走得很快,也参与了很多的国际交流贡献了很多的中国智慧,2017年NIH疼痛联盟大会的主题就是疼痛的多学科管理,与我们不谋而合。希望通过各科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中国在国际pMDT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期待我们中国的pMDT经验让世界人民受益。

随后,冯艺教授邀请王杉教授、黄宇光教授和人民医院护理部孔祥燕副主任一起走上讲台,分别按下了代表外科学、麻醉学和护理学的红、蓝、黄三色图标,共同开启了2017年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高峰论坛的学术盛会。

与会讲者和特邀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年会学术板块分主旨演讲、专题讨论和专题演讲三种形式进行。

学术交流--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版块由黄宇光教授和王杉教授共同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秦环龙院长首先为大会作《ERAS中的多学科疼痛管理》的主旨演讲。

秦院长从管理者的角度指出,ERAS的多学科合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和诊疗模式上使得这一理念能落到实处。接着秦院长介绍了目前医院通过搭框架、建制度、定病种、做平台、讲考评,并与药品零差价等医改新措施和医院团队在新形势下求变求进的内涵相互结合起来,强调外科、麻醉、护理、管理齐步走的重要性,而达到了全院上下思想统一、共同按流程管理运行的良好状态,将ERAS真正地推进到一个切实可行的阶段。

北京卫视原副总监、《养生堂》节目监制及总策划张丽主任就《媒体人看疼痛治疗宣教》做了主旨演讲。

张主任指出,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媒介已经转向新媒介和自媒体。她从《养生堂》栏目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如何做医疗科普才能更好的向民众传播专业的医疗知识,使患者具备基本的医疗常识,协助我们临床医生更加顺畅地实施临床治疗。而疼痛作为一个非常主观的个体化差异巨大的临床症状,是最难向民众准确展示的一个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的创意和思考,只有将我们的专业医学知识与民众的生活和情怀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温度,才能使大家接受和更好地传播。

来自台湾大学医学院麻醉科的孙维仁教授作了《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体系的建立,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的主旨演讲。

孙教授介绍了台大医学院探索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成功的疼痛管理体系正在走的路。他认为要想合作做好一件事,各方的矛盾、碰撞在所难免,只有将“人、事、时、地、物”五者的关系很好地协调统一起来,大家才能真正走向合作和共赢。他最终总结到,所有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的生命周期,这也许就是新生物的“涅槃”。

 

学术交流--专题讨论--多学科大咖谈疼痛

多学科大咖谈疼痛专题讨论环节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李军教授和北京卫视原副总监张丽女士共同主持。

本环节首先邀请了一位曾经的疼痛患者《医者仁心》编剧徐萌老师上台,接着邀请台大医学院麻醉科孙维仁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董海龙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冯艺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刘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周殿超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总护士长韩文军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孔祥燕副主任共同上台参与讨论。

场上专家与所有参会代表共同聆听了徐萌老师代表广大患者的诉求和心声,并与患者一起就疼痛的话题,从麻醉、外科和护理的角度展开医医、医护、医患之间观点的交流、碰撞与互动。

 

学术交流--专题演讲--胸外科专场

胸外科专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冯艺教授、胸外科刘军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总护士长韩文军教授共同主持。

 

冯艺教授首先开场,为大家带来的学术报告是《化繁为简的胸科术后镇痛》。

冯教授针对开胸、胸腔镜和微创三种不同的胸科手术,从术前、术中、术毕和术后四个阶段阐述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镇痛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曹俊教授作了《胸科神经阻滞,优势与短板?》的专题讲座。

曹教授介绍了胸科手术的四种镇痛方式,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椎旁阻滞(PVB)、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各自有优缺点,以及随着胸科手术的变化,镇痛方式的发展变化和多模式镇痛的实施。

刘军教授作了《外科视野的镇痛:外科医生眼中的术后镇痛-不足及展望》的专题报告。

刘教授着眼于临床镇痛的实施效果,以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为引导,对麻醉科开展的术后镇痛工作指出了几点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期待通过加强外科与麻醉科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交流,共同为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韩文军教授从护理的角度作了《胸科手术后疼痛-来自麻醉护士的思考》的专题报告。

韩教授指出麻醉护士要在胸科手术患者疼痛管理中要起到核心作用,从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知识宣教,到做好患者疼痛评估,再到配合麻醉医师并指导病房护士实施多模式镇痛,全面完善疼痛管理工作,使患者受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樊榕榕护士长作了《以改进护理常规为手段,以改善胸科术后患者的疼痛为目的》的专题讲座。

樊护士长从一个病房护士的角度提出,由于麻醉医师工作的特点导致与患者和外科医护缺乏紧密的沟通,所以需要全面有效地对患者实施疼痛管理需要MDT即多学科协作。作为病房护士,要主动加强与麻醉护士的沟通,定期接受麻醉医师的系统培训,从入院到术后的多个阶段做好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改善患者预后。

最后,孙维仁教授主导参会专家就《一个病例引发的多维思考:复杂病人胸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的制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学术交流--专题演讲--骨科专场

骨科专场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董海龙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周殿阁教授和护理部孔祥燕副主任共同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唐帅副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精准与精准所忽略的问题:不同神经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唐教授介绍了作为麻醉核心技术的神经阻滞技术目前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我们已经从之前单纯地追求患者不痛到不痛且最大限度地保持活动功能。同时,也针对神经阻滞面临的问题解答了外科医生和护理团队对于神经阻滞方面的一些疑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李军教授作了《小儿是缩小版的成人?—儿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策略》的专题报告。

李教授首先提出“小儿是成人的起点,但非成人缩小版”,从小儿的生理特点入手介绍了小儿骨科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术后疼痛的特点和疼痛管理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张熙哲教授作了《神经阻滞—你担心什么?》的专题演讲。

张教授从麻醉科医生、骨科医生和护士三个角度,对大家所担心和困惑的如耗时、神经损伤肌力下降等并发症和操作困难等焦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周殿阁教授作了《外科医生的角度,谈谈术后镇痛的想法》的讲座。

周教授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骨科医生对目前开展的术后镇痛工作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未来利于多学科合作的建设性意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孔祥燕副主任专题演讲的题目是《骨科术后护理在优化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孔主任提到,作为最早实施加速外科康复ERAS的科室,麻醉科冯艺主任最早于2010年就与骨科进行了镇痛的多学科协作。骨科护理团队作为离患者最近的医护人员,我们肩负着患者的镇痛宣教、疼痛评估和镇痛医嘱的直接执行及患者出院随访的工作,所以我们镇痛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连续性的是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达到良好预后的重要保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何苗护士长作了《麻醉科护士在骨科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

何护士长从不同骨科手术的疼痛特点,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镇痛方案的实施方法和流程,并通过随访、考核、学习总结,不断加强和提高我们的疼痛管理水平,还与各个外科负责疼痛管理的医护人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及时快速地对患者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管理,最终使患者受益。

最后,董海龙教授主导参会专家就《一个病例引发的多维思考:复杂病人骨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的制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学术交流--专题演讲--妇儿专场

妇儿专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安海燕教授、妇产科张晓红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童莺歌副教授共同主持。

安海燕教授首先作《现实与困惑:妇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策略的制定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的专题报告。

安教授从不同类型的妇科手术、术中的急性疼痛、术后的慢性疼痛以及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等方面,阐述了人民医院麻醉科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镇痛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团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陈怡绮教授作了《为了孩子的笑容:儿童术后镇痛策略制定》的专题讲座。

陈怡绮教授从疼痛的监测、评估到镇痛方法的选择,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儿童围术期的疼痛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了讲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张晓红副教授作了《产程与分娩镇痛》的专题讲座。

张教授以“分娩-人类最高级别的疼痛”开题,讲述了随着人类的进化,分娩方式的改变,并对新旧产程进行了对比。她强调,麻醉科参与的镇痛分娩在延长产程的同时降低了分娩的痛苦,提高了自然分娩率。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麻醉科王宏伟副教授作了《产科术后镇痛的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

王宏伟副教授讲解了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方式下采用的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并介绍了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摄入量的相关数据。

童莺歌教授作了《妇产科术后活动性疼痛的评估》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妇产科术后疼痛评估的方法和研究进展。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赖红燕副主任护师作《儿骨科术后疼痛评估的实践和实践中面临的相关问题》的专题讲座。

赖红燕副主任护师从小儿疼痛的特点和影响小儿骨科疼痛的因素入手探索了小儿骨科术后疼痛评估的新方法。并介绍了自己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与患儿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更加准确地实施远程的疼痛评估疼痛管理的实践。

最后,安海燕教授主导参会专家就《一个病例引发的多维思考:复杂病人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的制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会合作媒体西安力邦旗下医邦网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程网络互动直播。

 

▲台湾大学医学院孙维仁教授接受医邦网专访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逐渐推广,以及各位同仁的不断努力,以多学科共同参与为蓝图的围术期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2017年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高峰论坛”上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学科之间进行了的充分交流与深度碰撞,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了解,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pMDT的临床普及和应用,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良好转归贡献我们的力量。


执笔:盛书杰

审定:张冉、冯艺

直播:柴斌、赵瑾、李延青

王寿松、王红军、赵颜华

摄影:靳玉洁、秦岩

专访:李木子、刘天化、盛书杰

编辑:刘永杰

 

 

 
 

写评论

全部评论(0